2011年12月26日 星期一

複製科技應用 : 器官移植



器官移植(Organ transplant)是將一個器官整體或局部從一個個體用手術方式轉移到另一個個體的過程。其目的是用來自供體的好的器官替代損壞的或功能喪失的器官。提供器官的一方為器官移植的供體,可以是在世的人,也可以是剛剛去世的人。接受器官的一方為器官移植的受者。



器官移植是人類關於自身科學的偉大成果之一。經歷了幻想階段、動物實驗階段、臨床應用階段後進入現代器官移植時期。目前,我國的器官移植水準還和國外有較大的差距。腦死亡標準的確立將會有數以萬計的病人能得到有效的器官移植治療而獲得新生。知情同意是器官移植的首要倫理問題。活體供體、屍體供體、胎兒供體、異種器官供體、克隆器官供體、人工器官、幹細胞移植是供體的主要來源。受體選擇在倫理學方面應遵循:效用、公平、對患者忠誠的原則。倫理學等社會科學的進步將促進器官移植事業的發展。

器官來源 
器官的來源一般有自願捐獻 、推定同意、克隆器官、人造器官和商品化等途徑。另器官來源有活體和屍體之分。事實上,人類的器官移植本來是從無心跳的供體開始的,即屍體來源。

此外還有人造器官,由於其固有的缺陷,暫時還難以解決根本問題;克隆器官倒是被很多醫務人員和民眾所看好,但其中涉及胚胎的問題。

隨著免疫學及纖維外科學進展,供體採集途徑還有異種器官供體、克隆器官供體、人工器官、幹細胞移植。而這些採集方式從剛一問世,都無一例外的會在倫理學上引發長久而激烈的討論。

器官的摘取時機 

毫無疑問,器官越新鮮,移植的效果越好。但摘取器官的時機直接與死亡的界定有關。器官移植與死亡的倫理學問題有關,需解決生與死的模糊界限問題,不僅是死亡的含義,而且還有死亡的精確時間,這直接決定通氣設備是在剛死亡之前還是在之後的一瞬間,或是在死亡之後的多長時間內使用,這樣可以儘量保持器官就像剛死亡前的狀況一樣。

器官的分配問題 

人體器官是一種稀有的資源,在目前可供器官稀少的情況下.勢必無法滿足受體的需求。這樣,在臨床上就存在著決定哪個病人能夠有機會接受移植而活下去的問題.因此面臨著受體選擇的倫理道德難題。

異種器官移植問題 

美國公共衛生局(PHS)將異種移植定義為:將非人的動物的活細胞、組織或器官移植植入或灌注進人類受體,或者人的體液、細胞、組織或器官在體外與活的非人動物的細胞、組織或器官進行接觸舊。由於異種移植是將其它物種的細胞、組織、器官植入人體.因此對於準備接受動物器官的受體來說,異種器官移植對“使人之所以為人”的內在本質提出疑問.對人類個體和整個人類基本的完整性和內在價值提出了挑戰。因為異種移植很可能改變人的行為甚至思想,使人類更接近動物。而目前的倫理學體系對此很難做出回答。異種移植在帶來巨大效益的同時.也使患者和公眾處於高風險之中。

其它問題 

技術與倫理的關係:免疫抑制劑較少,顯著影響療效。目前器官移植費用大增,其中大部分用於昂貴的新免疫抑制劑和抗生素,少部分患者因不能擔負沉重的醫療費用,不得不放棄治療。即技術解決了部分倫理問題,又帶來了新的倫理問題。

器官捐贈者的補償問題 對器官捐贈者的補償涉及器官資源及其合理、有效應用,是否符合倫理道德規定及器官捐贈商業化等問題。人們討論的焦點是:活體器官捐贈是否符合倫理道德?是否應該付費捐贈?屍體器官捐贈者的家庭是否應該受益,應該直接付錢,還是間接補償?器官捐贈有償化是否促進了器官買賣黑市的合法化?

器官移植的起源 

器官移植是人類關於自身科學的偉大成果之一。早在我國的戰國時代列禦寇所著的《列子》中就有扁鵲為扈,趙兩人施以毒酒使之失去知覺三天,開胸互換心臟,兩人均愈的記載。1987年美國華盛頓召開的國際環孢素學術會議以扁鵲像為會徽,以紀念這位神醫。而1495年的歐洲,Alonso desedano所畫的油畫中就描述了St. Cosmas和St. Damian兩位醫聖為病人移植肢體的故事。而這些都應歸為器官移植的幻想階段。

器官移植的發展 

人類器官移植經歷了大約一百多年的動物實驗階段後,開始應用於人類自身,相應的進入了臨床應用階段。1954年美國波士頓的Murray第一次實行同卵雙生間的腎移植成功並長期存活,這是移植醫學史上首次獲得有功能長期存活的病例。隨著免疫學的發展,人們對器官移植的認識愈來愈深入。1958年Dausset發現了第一個白細胞抗原後,1959年Murray和法國的Hamburger各自為異卵雙生同胞實施了腎移植,受者以接受全身X線照射為免疫抑制,使腎移植有功能長期存活。1962年Murray改用硫唑嘌呤為免疫抑制藥物,進行屍體腎同種異體移植成功。這三次不同類型的腎移植獲得成功,標誌著現代器官移植時期的開展。

複製技術在器官移植方面的應用 

器官移植可救人於生死之際,現代醫學幾乎能在所有人類器官和組織上施行移植術,但排斥反應和供體缺乏仍是令人頭痛的事。克隆人由於遺傳物質全部來源於「原版人」,將其器官提供給「原版人」用,二者基因配型,組織配型,絕無排斥反應之虞。但採用犧牲一個人去拯救另一個人的辦法,既不合算,也不合乎倫理道德。倘若只克隆出一個器官,如心臟、肝 髒、腎臟等,就能避開了種種非難。

一個帶著生命「接力棒」的細胞,可以最終發育成像人這樣複雜的生命體,至今仍是令人歎為觀止的現象。當精子和卵子進行「生命之吻」後,合子即獲得巨大的生命力,可以連續不 斷地進行細胞分裂和分化,最終形成一個擁有200萬億個細胞的人。我們每個人就從父母那裡各取「半張」生命的「密碼圖譜」,構成自己獨有的DNA 譜表。這張藍圖上有46條染色體,上面載著10萬個結構基因,由30億個鹼基對組成。

早期的胚胎在4~8個細胞時,細胞具有全能性,這時採用胚胎切割技術將細胞分開,分開後的細胞可重新形成4個或8個細胞。之後,胚胎細胞逐漸分化,形成人體的腦、心、肝、腎、四肢及生殖系統,分化後的細胞就不再具有全能性了。克隆羊「多利」的驚人之處在於,它「裝入」的是體細胞的細胞核。成年體細胞是「定向」細胞,如乳腺細胞只能發育成乳腺,不可能重獲「全能性」。「桃莉」誕生的最大理論意義在於,證明了一個已經完全分化成熟 的體細胞,在卵細胞質的「策反」下,能恢復到早期原始細胞狀態,像胚胎細胞一樣保存全 部遺傳信息。

克隆器官是「定向發育」技術。發育遺傳學是人類遺傳學中最具挑戰性和吸引力的研究領域,它研究人類受精卵中發育的程式是如何編碼在基因組上的,基因是如何按一定的時空順序開啟、表達和關閉的,基因是如何控制各種特殊蛋白合成,使各種細胞分化和形成器官,最終發育成一個完整的人。這是一個極其複雜的過程,調控基因所起的作用遠比結構基因的作用更為重要。

人們在植物組織培養中已找到定向生長的證據。用克隆技術培育的皮膚已可供臨床使用。最近,英國科學家培育出一個沒有頭的青蛙胚胎。研究人員稱,這項技術可能用於人類,培育無頭克隆體,用於移植人體器官和組織。

科學家認為,這項技術可能適用於在人工子宮環境中,培育胚胎囊中的人體器官,如心臟、腎臟和肝臟。那些需要器官移植的人,可以獲得利用他們自己身上的細胞「定向培育」的器官,因此,省去了對器官移植患者的抗排異治療。這項技術也將大大緩解移植器官的短缺。

將一部分胚胎培育成所需要的器官,如果沒有大腦或中樞系統,從技術角度來講,所培育的組織就可能不被列為胚胎類。

不管怎樣,人類目前還沒有力量和能力解決基因調控問題。科學家們預言,在21世紀初葉,人類發育遺傳學將成為生物學領域中主要的研究熱點。

克隆器官的體外培育亦是一道難關,它既不同於傳統的細胞培養,也不可能放入人的子宮裡 面去進行發育。人類已經掌握了人造子宮的雛形——試管嬰兒技術,體外授精的胚胎能在試 管中生長好幾天。現在,科學家的目標是真正的「人造子宮」。

21世紀是生物技術的世紀,現代遺傳學留給人們思維的天空非常廣闊,可任由有作為的科學家馳騁、耕耘。生物技術神通廣大,克隆器官僅是其中的一個部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